■全國高齡農民工或已超4000萬人 ■多地現(xiàn)60歲以上超齡農民工 ■多名包工頭稱:建筑活苦年輕人不愿干,高齡農民工能吃苦但健康問題堪憂 建筑工地清一色“老人” 李家海,今年已52歲,在深圳承包建筑工程的他清楚記得,2000年前,自己手下的農民工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但如今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90%以上。 多名包工頭說:建筑活苦,年輕人不愿意干;高齡農民工能吃苦,但動作緩慢、反應遲鈍。 李家海說,對包工頭而言,最大的苦惱就是高齡農民工的健康問題,“人上了年紀,容易生病、受傷”。為此,他們采取了應對措施,比如在和建筑商簽訂合同時,約定5000元以下的醫(yī)療費由包工頭承擔,超過這個數(shù)額的,由建筑公司埋單。 “建筑行業(yè)的包工頭不會給農民工買個人保險,頂多買一份集體保險?!崩罴液Uf。 “伙食”成擇工重要參考 李家海透露,變老的農民工,勞動能力與日俱降,只有靠吃肉來補充體力,“我自己也一樣,只要一天不吃肉,心里就發(fā)慌”。對于李家海的這一說法,記者采訪的103名高齡農民工中,一半以上的高齡農民工將(包工頭提供的)“伙食”作為擇工的重要參考指標。 “我們必須多吃肉,補充體力?!?9歲的謝國萬說,體力工的工資基本是按日計算,“干一天給一天的錢,不干就沒錢。在工地,有體力才能賺得多,沒體力,就賺得少”。 53歲的重慶籍農民工劉大明,外出務工已有15年,先后去過烏魯木齊、寶雞、廣州等地,進過工廠,修過鐵路。2013年,劉大明在工地用鐵鏨子打石頭時,一粒石子飛濺起來打瞎了他的左眼。安裝了假眼后,他又回到工地上。劉大明稱,他能堅持下來的秘訣就是“多吃肉”,“如果不吃肉,總感覺手腳發(fā)軟,哪來力氣干活”。 對高齡農民工靠吃肉補充體力這一說法,包工頭黃德燕感同身受。黃德燕在江蘇承包建筑工程已10年,手下有農民工百余人,高齡農民工占了70%以上。他說,高齡農民工因體力消耗大,不得不靠吃肉來補充體力。 超齡農民工數(shù)量成謎 雖然全國多個省市開始禁止(或從嚴執(zhí)行)60歲以上農民工上一線作業(yè),但這并沒有完全阻擋這群老年人繼續(xù)打工賺錢的腳步。 記者采訪的16名“超齡”農民工中,有的持假身份證得以留在工地,有的走進理發(fā)室將白發(fā)染黑,有的用體力與勤懇的工作態(tài)度征服了包工頭,包工頭主動協(xié)助應對勞動監(jiān)察部門的檢查。 李家海手下有一名陳姓農民工,今年已76歲,屬五保戶,在建筑工地干“破樁頭”的活。他告訴記者,這名超齡農民工年歲雖大,但身體好,比一些年輕人還能干,每月能掙6000元左右;但總擔心被查,每遇勞動部門檢查,這名農民工都會找理由拒絕出示身份證。 我國農民工中到底有多少60歲以上的打工“老人”?就此,國家統(tǒng)計局從未公布過數(shù)據(jù),亦沒有省、市公布過具體數(shù)字,一直“是個謎”。 “明星”打工村——重慶開縣團鳳村的多名村干部說,該村300余名50歲以上的外出務工人員中,“超齡”農民工不低于50人。 高齡農民工為何年邁還要拼體力外出打工?103名接受記者采訪的50歲以上農民工中,絕大多數(shù)說“趁著還能干,多賺點兒”,他們沒職工養(yǎng)老金,有的還是家里的頂梁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