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內BIM發(fā)展與進階的局限性
本文來自于作者的觀察和思考,里面肯定有很多的不足和局限,如有問題也懇請各位多多包容,這系列文章就當是拋磚引玉,期望能引出大牛們更好的回答。
先來說說國內的BIM應用現狀及局限。從6個角度來說:施工企業(yè)、設計院、業(yè)主方、咨詢單位、政府、學校。本篇介紹的施工企業(yè)、設計院和業(yè)主方,下一篇講的是咨詢單位、政府和學校。
1、施工企業(yè)
(1)現狀
現在施工企業(yè)BIM出現的時間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一是招投標階段,現在很多項目都要求出示BIM技術方案,所以很多施工單位都會在這里弄一個BIM技術方案,涉及的層面主要是模型的建立、碰撞檢測、裝修方案、造價算量、建設排程、虛擬漫游等,常用兩大軟件revit和navisworks;二是在機電管線安裝前,由于現階段BIM應用的限制,BIM對施工企業(yè)最核心的價值在于碰撞檢測和造價算量,其次是虛擬漫游、裝修方案等。碰撞檢測可以找出圖紙中的空間錯位,減少施工的工期延誤和返工率;造價算量可以有助于施工單位控制成本(當然還有其他用處,下面來講);虛擬漫游、裝修方案等有助于給甲方匯報,也有利于申報獎項或者增加金額。而在人員配比上,我看到的那些公司倒是不區(qū)分建筑、結構、機電之類的,施工單位的BIM人員都是要一起做這些。
當然這半年來施工企業(yè)對BIM的應用情況已經好很多了。我記得直到今年3月底我做BIM項目時依舊有很多施工企業(yè)反對BIM,覺得這玩意還不如經驗。然而這次從臺北回來時,施工企業(yè)已經會主動去認識學習BIM了,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整個大環(huán)境的變化。
(2)局限
我認為施工單位BIM應用的局限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軟件層面的局限。施工單位的軟件使用主要還是revit和navisworks,(鐵路和少量建筑工程可能會用到Civil3D之類),而施工企業(yè)對于插件的運用整體偏少,現階段他們也不會進行相關的API開發(fā),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施工單位除了碰撞檢測和造價算量之外,就很難再去實現其他功能,如施工安全模擬、當日耗料信息反饋、場地布局規(guī)劃優(yōu)化等。
二是模型深度的限制。以我去臺灣時參訪的根基營造為例,他們的模型都精確到每根鋼筋怎么排布了,而大陸的大部分施工企業(yè)的BIM模型往往很難做到這一點,這邊的側重點還是在碰撞檢測和造價算量。可如果模型深度達不到這種深度設計上的很多問題往往很難發(fā)現。我以前做過一個車站的BIM項目,當時圖紙中有部分梁的配筋問題很大,鋼筋之間間距非常小,密密麻麻排了兩排,鋼筋完全配成了鋼板,而且還沒有保護層,這種情況根本沒法進行施工。
三是BIM人員的不足。BIM人員的不足有兩個層面:建模人員的不足與BIM技術深化的缺乏。即使是中建三局八局這種技術強的單位,施工企業(yè)的BIM人員占整個項目人員的比例其實并不高,如果自己建模就這么點人肯定要累死而且往往難以按時完成任務。如果建模分包,那么施工單位的BIM就應該做的更深化,將模型與現場情況結合起來,如具體的施工過程或者精確到鋼筋,但由于施工單位現在的BIM培訓體制往往針對的是軟件的操作學習,而且參加培訓的大多是缺少工作經驗的年輕員工,所以也很難做到這么細,更別提開發(fā)了。
四是缺少可操作的模擬方法?,F在施工單位沒法進行施工工序和操作的模擬,施工單位往往無法在動工前進行模擬來找出最佳操作方法,對于復雜工序是“事前專家論證+事后動畫展示”的方式來進行,但論證的過程中并沒有“建立模型+模擬操作”的方式。而有些技術不復雜但是現場條件受限的工序施工單位也不能對其很好模擬,如兩臺吊車同時吊設備怎么不互相影響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都是BIM可以解決的問題。
五是缺少可視化的技術和設備。以AR技術和Holograph技術為例,當圖紙過于復雜時,即使是施工企業(yè)的人看了模型調出來的樣子,也不一定能準確跟工人描述出來。如果現場配有移動設備,再運用AR或者Holograph技術,那么施工效率其實是可以大大提高的。當然可視化技術不僅包含AR和Holograph,但不管怎么用,目的都應該是提高施工現場的溝通效率。
六是造價算量的被迫不當應用。雖然現在施工企業(yè)會比以前更主動的去學習了解BIM,但依舊有很多不當應用。以前施工單位抵制BIM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先低價中標,然后通過方案變更來增加收入,這種情況是被市場行情逼出來的,也就是我說的被迫不當應用?,F在他們開始使用BIM以及相關的造價算量軟件,各個造價算量軟件之間的由于算法問題會存在一些誤差,有的偏大有的偏小,有些施工單位對甲方會用偏大的成本,對分包商會采用偏小的成本,然后自己卡差價。這種現象其實并不是好事,但為什么會有呢?還是市場行情逼出來的,也是被迫的不當應用。這種不當應用會阻礙施工企業(yè)去發(fā)展BIM技術。
2、設計院
(1)現狀
最近很多設計院也都紛紛成立了BIM應用團隊,但據我的了解,設計院的BIM現在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業(yè)務范圍上來說,大部分設計院的BIM團隊還是把BIM等同于revit,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圍繞“建模、翻模、光照能耗、二維圖紙優(yōu)化”,但在業(yè)務上還是把BIM當做一個加分項,而不是主營業(yè)務。
在流程上來說BIM往往是以往設計流程走完了然后再加個revit建模及分析,或者是每前后兩個專業(yè)晚了之后用revit來check一下有無設計錯誤。
在軟件使用層面來說,設計院用的軟件種類會比施工單位多,他們會使用lumion、fuzor之類的展示軟件,當然也有其他設計類的revit插件,甚至會自己開發(fā)一些,但總體來說還是用revit做模型,用ecotect等做光照能耗分析,navisworks也會用一些,展示的話就是上文提到的。
人員配比上來說,設計院的BIM人員數目會多于施工單位項目現場上的BIM人員,這點也正常,畢竟是設計院。人員會區(qū)分建筑、結構、機電等不同工種的BIM工程師。
(2)局限
設計院BIM的限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流程的限制。如上文所說,設計院做BIM往往是在傳統設計流程后加了個revit的建模工作,這種建模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檢查之前設計中的錯誤,如構件錯位、碰撞問題等。然后再加一些光照能耗或者展示性的優(yōu)化。這種流程下BIM完全就成了優(yōu)化二維設計和做展示的工具,所做出的修改幾乎都是微調,而對于概念設計、曲面變更等幾乎沒有影響,也就是說它并沒有去真正改變設計理念或者在設計時就進行優(yōu)化。這次我回來了解了一些設計院的情況,最近也在幫國內某大院進行BIM流程方案的修改,這點感受非常深刻。
二是應用層面的限制。上文也提到了,現在國內設計院對BIM的應用還是集中在“建模、翻模、光照能耗、二維圖紙優(yōu)化”,這種應用層面其實是很淺的,對于BIM模型的綠色能耗分析(如溫度、用電、保水、固碳等)、結構抗震分析等等,都可以使用BIM去分析解決的。但現階段設計院確實是沒用到,而且也不會用。至于開發(fā)層面,現在倒是有不少設計院都嘗試進行revit的二次開發(fā),但是開發(fā)的方向貌似都集中在如何方便建?;蛘叻奖阏故具@種事情上……這思路我覺得不適合,具體在后續(xù)文章中再介紹。
三是盈利能力的限制?,F階段BIM對設計院創(chuàng)造的效益不大。我記得我去年做BIM的價格是10-12塊一平方米,我去臺灣之前已經到2塊了,現在我回來了建模成本低的就只有幾毛錢了(聽說這還是在上海)。當然有些技術強、口碑好的公司依舊能維持10塊以上甚至更高的價碼,但對大部分建模公司來說建模的利潤真的是很低了。由此可以看到設計院BIM的利潤得有多低。但設計院不做BIM又不行,所以對于大部分設計院來說,現階段BIM依舊是種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四是使用習慣的限制。很多年紀大一點的設計師都不會用revit這些軟件,年輕的會用軟件但又沒有工程經驗,這點在施工單位也是一樣的局面。這種使用習慣會限制設計院對BIM的使用。
3、業(yè)主方
對于業(yè)主方需要分類討論,所以這里現狀和局限就放到一起來說。
(1)以住宅為核心的業(yè)主方:這類型開發(fā)商的代表是萬科,萬科最近喊BIM也喊的比較兇,也弄出了一些數據。但實際情況是,高層想推但是沒思路,中下層對BIM這東西很排斥,覺得沒什么用。不僅是萬科,其他以住宅為核心的業(yè)主方也都是一樣的態(tài)度。我始終覺得這類業(yè)主方的BIM思路不對,這類業(yè)主應該把BIM應用在其小區(qū)的配套設施的建設、運維、管理和小區(qū)居民的管理上,而不是用在住宅的,因為房屋住宅的建設已經非常成熟了,也并無太大難度,在建設階段使用BIM反而會效果不大。具體我會在后續(xù)文章詳細說下我的一些看法。
(2)以商業(yè)地產為核心的業(yè)主方:這類代表如龍湖,其實也差不多,也是不怎么待見BIM的。建設過程中也許還不出BIM有什么,但我覺得在商業(yè)地產的管理與運維上,BIM可以發(fā)揮巨大作用,具體在后續(xù)文章再說。
(3)以地標和大型公共建筑為核心的業(yè)主方:這類代表如世茂中信以及政府等,業(yè)主方比較歡迎BIM,但由于其公司(或政府)本身技術限制,所以其BIM的限制程度取決于BIM分包商的限制程度+公司領導人對BIM的支持程度。
(4)其他業(yè)主(如工業(yè)地產、養(yǎng)老地產類):這類如花樣年,但這種業(yè)主方我倒是還沒看見過有做BIM的……不過我覺得BIM真的可以用在這上面。
(作者丨重慶大學林治陽)
- 1時評:“樓脆脆”頻現問責不能缺失
- 2柔性管理——未來管理的發(fā)展趨勢
- 3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檔案
- 4盧志剛:建筑設計是一個做情懷的行業(yè)
- 5蔡為民:難以樂觀的2015
- 6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生產管理》試題(5)
- 7盧美松:城市建設需“官民互動”
- 8時評:向奇奇怪怪的建筑說不
- 92015年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產生技術》練習題(7)
- 10時評:“超級樓盤”或成為城市“包袱”
- 112015年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生產管理知識》練習(31)
- 12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管理》備考習題精選(8)
- 13進度管理也要懂得軟技巧
- 14時評:“二道販子”潘石屹能否革房地產的命
- 15時評:別等樓塌再關注建筑質量
- 16梁志天:我是一個生活設計師
- 17項目管理之項目質量管理的主要內容
- 18質量管理:蘇通大橋質量與安全管理信息化實踐
- 192015年安全工程師《相關法律知識》模擬題(10)
- 20王靖:綠色建筑是實現低碳城市的關鍵要素
- 21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管理知識》全真習題(4)
- 222015年安全工程師《安全產生技術》練習題(11)
- 23轉貼:研發(fā)軟件項目管理
- 24廣州某大學城質量創(chuàng)優(yōu)實施細則(爭創(chuàng)魯班獎)
- 25質量管理:加強過程質量控制 提高工藝管理水平
- 26朱小地:平常態(tài)對應的是設計師自己內心的價值
- 272015年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產生法》練習題(22)
- 28掌握這七步,輕松搞定造價??!
- 292015年安全工程師考試《相關法律知識》測試試題26
- 30時評:中國的城市規(guī)劃正在失控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