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甲方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客戶案例 | 在線試用
X 關閉

宋浩浩:建議文科大學改成圖書館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大學”這個詞最早是作為一篇文章的題目出現(xiàn)的,而并非現(xiàn)在教學機構的意思?!洞髮W》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這篇文章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文章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關系。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所以此處“大學”的初衷便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不知道誰將英文的 “university”翻譯為“大學”的,中國古代也有高等教育機構,那時不叫“大學”,也許那時都時男尊女卑吧,都是男人讀書,所以大字下面多一點,叫“太學”,也就是中國古代的“university”。太學之名始于西周,漢朝時設于京師,漢武帝當政,董仲舒上 “天人三策”,其中提出“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設立了最早的太學,在太學里由博士任教授,專門講授儒家經(jīng)典。
所以,我覺得,university翻譯成“大學”是取“太學”之形、《大學》之意,是個不錯的翻譯。
但今天要說的還不是這個問題,我要說的是關于當今大學,尤其是文科大學改革的問題。清華前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說:“大學,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這句話讓很多從事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受益匪淺,但是我覺得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大學確實不是在于高校里有多少高樓大廈,確實在于學校里有多少學術大師,但是梅先生沒進一步考慮到——大師是人,是會死的,那些大師都“大樹凋零”了,大學怎么辦,學生們怎么辦?很多人會說,繼續(xù)培養(yǎng)啊,素不知,大師恰恰不是人工培養(yǎng)出來的,比如錢鐘書故去后社科院怎么不再培養(yǎng)個錢鐘書這樣的大師出來,我們南京大學的學術大師程千帆故去后為什么培養(yǎng)不出一個新的程大師出來,錢仲聯(lián)先生故去后為什么不再誕生個錢仲聯(lián),不是不想培養(yǎng)新的大師,是實在難以培養(yǎng),只有看機緣,看那些學者的勤奮與天賦,甚至有時勤奮也是沒用的,主要看天賦。那么怎么辦呢?我經(jīng)過再三思考,認為:大師是不會死的,他們的身體雖可能消亡于無形,但他們的思想會留下來,留在哪里?在書里,在他們皓首窮經(jīng)盡其一生所留下來的著作里!一個大師,最用心去思考的時候還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準備流傳后世的學術著作里,大師故去后,那些無數(shù)的書籍,無論學術的,散文的,小說的,都是他們畢生思想的精華,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的價值所在。不是說我們要看到大師這個人,聽到大師他們的聲音才叫“今天大師幫我們上課了”,如果是這樣,那便是鼠目寸光?!段男牡颀垺氛f“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讀大師們留下來的全部著作,就是與大師的神思相接,讀懂了那些著作可以打通你的視聽,接千載而通萬里。
所以,我覺得:大學,尤其是文科大學的真正價值和精華之所在,不在那些活著的老師和一駁就倒的博導,而在藏書百萬卷的圖書館!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絕不會只視一兩個活著的人,給你考試評下分,給你發(fā)文憑的人為老師,對于一個文科學生來說,真正的大師,真正的靈魂引路人在圖書館里,在萬千冊的學術典籍里,在無數(shù)看似冷冰冰的鉛字里,那里沒有嘈雜的讀書聲,沒有老師的訓斥聲,也沒有形式主義的考試,但卻什么都有,那是海洋,是知識的宇宙,只要韋編三絕,定會讓你從渺小變得無限強大。
我因此建議教育部門:撤銷所有的文科大學,將它們改為圖書館!將那些用于造大樓的資金用到為圖書館采購新書上去,文科大學生完全可以整日以這樣的圖書館為大學,博采大師先賢之長,汲取古今中外的學養(yǎng)。當然解惑的老師還是要的,讓他們下崗他們肯定會造反,可以讓他們在家打開郵件,收取學生讀書時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這樣效果定比“耳提面命”更好——因為學生讀書多了之后,思考的層次和深度都比課堂上聽課加深了。
為什么我的文章中只提“文科大學”如此改革呢,因為物理學科和化學學科的學生需要做實驗,這是要老師當面指導的,但理論物理學與數(shù)學——這些不太需要實驗的學科完全可以效法“文科大學改為圖書館”的做法,在圖書館自學。
宋代學者王辟之在他的《澠水燕淡錄》里就說過“開卷有益”,這詞自此流傳至今。我們把文科大學先改為圖書館,讓這個卷先“開”出來,萬千學子去圖書館攻讀四年、七年、十年、三十年,定能產(chǎn)生無數(shù)的大師。學者,當以“書”為師,世上沒有永遠的大師,卻有無限的書籍。

稿源:荊楚網(wǎng)

作者:宋浩浩

發(fā)布:2007-03-30 15:47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