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計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chǎn)品資料
X 關閉

百年德式建筑——青島基督教堂還魂記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管風琴第一個音符響起時,一些青島老人頻頻點頭。是的,就是這個聲音,小時候,每逢周末,那座小房子一樣大的巨型樂器就會響起美妙的音樂。1967年,管 風琴被砸毀。誰也沒想到,制作它的德國公司居然還存在,靠著留存的資料,復建了這座樂器,也復原了青島昔日一景——海風琴韻。

  

  100年前的樂聲

  2011年,青島的初夏有些熱鬧。這個城市正在慶祝自己120周歲的生日。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派兵駐守青島,青島成為海防重鎮(zhèn)并由此建置,當時名為“膠澳”。一個海邊小漁村就此發(fā)展成如今的都市。

  過去幾年間,這個城市里充滿了紀念的慶典。位于青島市江蘇路的基督教堂,就在去年舉辦了百歲慶典。重新響起的管風琴的樂聲是這座老建筑最好的生日禮物了。

  基督教堂是一座德式建筑,事實上,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老建筑幾乎都是德國人建造的。

  1898年,一紙不平等條約《膠澳租借條約》讓德國人成為這里的主人,他們把這個城市改名為青島。德國人建造了許多龐大的建筑,它們當然意味著一段屈 辱的歷史,但作為建筑本身,它們非常精美,也已經(jīng)成為青島文化的一部分。基督教堂管風琴的音樂,就曾經(jīng)是這座城市的一道特別的風景。

  不過,董延諒牧師最初并不知道這座巨型樂器。1989年,他從華東神學院畢業(yè)來到這座老教堂工作時,二樓的露臺就一直是空的。后來,他從教堂的資料知 道,這座建造于1910年的教堂,曾經(jīng)有一個罕見的巨大的管風琴,它長7.7米、寬2.8米、最高處4.4米,就擺放在二樓的露臺處。在“文革”第二年, 管風琴就被砸壞拆掉了。

  2009年,在籌備基督教堂百年慶典前,董延諒和他的同事們試圖重建這座管風琴。德國人造的,當然還要找德國人。讓他們吃驚的是,100年前那個制造管風琴的公司居然仍然存在。

  用了9個月的時間,管風琴公司的兩位老板帶著二十多位工人復制了這座管風琴,然后漂洋過海地運到青島。安裝時,兩個老板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一鍵一弦地調(diào)試好音符。

  就這樣,在2010年10月23日,基督教堂百年慶典時,曾經(jīng)在青島的上空飄揚了57年,又在青島消失了整整43年的音樂,又重新響起了。

  重新回來的,還有一扇精美的窗戶玻璃。教堂大廳曾有十扇精美的窗戶,原始的玻璃都在“文革”時被打破。1980年代,人們重新裝上了貼著塑料花紋膜的 玻璃。不過,如果對照在德國皇宮檔案館里存在的窗戶玻璃的圖紙,就會發(fā)現(xiàn)原始玻璃的花紋是多么的漂亮。那些玻璃因為繪制的圖畫各有命名:“上帝之眼”、 “耶穌誕生”、“耶穌受洗”、“耶穌平息海上風暴”、“基督復活”……

  依靠著這些保存百年的圖紙,基督教堂開始恢復昔日的彩色光芒?!吧系壑邸笔腔謴偷牡谝簧炔AТ?。

  毫無疑問,歷史資料和工藝的保存是復建最重要的因素。德國人對文化傳承的嚴謹態(tài)度,讓青島的這個老建筑恢復了昔日的榮光,勾連兩者的,是一個名叫歐涵的德國人。

  一個德國人的努力

  歐涵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1991年曾獲得德國漢堡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F(xiàn)在,他的身份是中國德意志文化遺產(chǎn)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德基金會”)執(zhí)行主席。

  正是這個基金會,幫助基督教堂與德國各機構聯(lián)系,并籌措了資金進行修復。

  最初,歐涵只是在中國從事中德之間的文化教育和商務交流工作。2006年的一個德國到青島的考察團改變了他之后的事業(yè)。這個考察團有80多人,成員主 要是德國建筑領域各方面的專家和技師。作為一個“中國通”,歐涵當時負責幫助這個考察團與中國人溝通??疾靾F到青島沒多久,就不斷有成員找到歐涵,希望他 能想辦法,讓他們能在青島待得更久些。

  對此,歐涵并不意外。

  1898年,德國和當時的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青島成為德國的租界地,時限99年。德國政府按照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guī)劃,在這里造城。直到1914年德國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青島被日本占領。

  德國人在青島留下了一個現(xiàn)代化城市的雛形,青島有著至少上百座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德國老建筑:總督府、總督官邸、公寓、別墅、飯店、俱樂部……不少建筑的華美和精細,在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炮火的德國本土也不多見。

  這讓德國建筑領域的專家們大開眼界,但是,他們也很遺憾,這些老建筑外表看起來還不錯,但很多保護措施都太籠統(tǒng)粗糙隨意,還有一些建筑年久失修。他們 很想留下修繕和保護這些老建筑。“他們都表示,不要工資,不要補助,只要能留下來做事就行?!睔W涵很理解同胞。德國是個非常重視技術傳承的國度,每個行業(yè) 的歷史都很長,工藝規(guī)范,手工藝工作者并不比腦力勞動者得到的歡迎和尊重少。

  在他們看來,這些老房子雖然在中國,但這是德國人建的,是德國建筑文化在中國的留存,他們有責任維護德國建筑的質(zhì)量。

  為了能讓這些同胞留在青島,歐涵聯(lián)系了青島市規(guī)劃局局長和老建筑集中的市南區(qū)區(qū)長。他們都接待了訪問團,卻沒有回應德國人希望留下的愿望。

  同胞離去之時的失望,讓歐涵覺得自己有必要做點什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把同胞和自己的想法向他青島的朋友、中國商人孫嘉毅提起,孫嘉毅一聽就很感興 趣,他們決定在德國發(fā)起成立一個基金會,任務是通過德國文物保護專家、建筑師、城市規(guī)劃師、技師等專業(yè)力量,對位于中國的德式建筑文物的保護進行積極支 持。

  這個民間基金會得到了德國聯(lián)邦經(jīng)濟及科技部和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八麄冋J為這些老建筑,也記錄了德國當年一段不光彩的殖民歷史,德國人需要正視并保留好這段歷史,以警后人?!钡聡饨徊可踔翈蜌W涵他們籌集了江蘇路基督教堂第一扇窗戶的更換資金。

  2009年7月,民間性質(zhì)的中國德國基金會中國德意志文化遺產(chǎn)基金會在柏林成立。江蘇路基督教堂的維護,也正是他們在中國的第一個項目。

發(fā)布:2007-04-20 17:12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