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成果報告25日正式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秦嶺地區(qū)野外生存有大熊貓約345只,種群數量與10年前第三次調查時相比明顯增加,增長26.4%,為全國最高;陜西秦嶺大熊貓種群總體狀況穩(wěn)定、富有活力,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0只,為全國最大。 在國家林業(yè)局統(tǒng)一部署下,陜西省林業(yè)廳組織相關單位歷時3年實施了陜西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范圍涉及陜西省5市11縣區(qū)63.65萬公頃的面積,發(fā)現了2004條熊貓實體及痕跡信息。調查顯示,陜西省野生大熊貓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嶺中段南坡,在北坡及西段也有少量分布。分布范圍東起寧陜縣太山廟鄉(xiāng),西至寧強縣青木川鎮(zhèn),南起寧強縣青木川鎮(zhèn),北至周至縣厚畛子鎮(zhèn),涉及4個市的8個縣23個鄉(xiāng)鎮(zhèn)。分布區(qū)橫跨長江、黃河水系。 陜西省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由10年前的347864公頃增加到360587公頃,其中75.66%的面積質量良好,適宜大熊貓生存;潛在棲息地面積由第三次調查時的258667公頃減少為244601公頃,其中41.67%的面積為大熊貓適宜生存區(qū)域。 本次調查中秦嶺地區(qū)共獲得535份大熊貓DNA樣品,成功鑒定出178只野外大熊貓個體,占全國獲得數量的53%,為大熊貓遺傳基因庫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分析可知,秦嶺山系大熊貓種群與其他山系分化最大。 經過多年努力,陜西省已初步建立起由省、市、縣、保護區(qū)和基層站點等各級保護機構構成的,覆蓋全秦嶺大熊貓分布區(qū)的較為完整的大熊貓立體保護管理體系。2002年至今,陜西省在秦嶺大熊貓棲息范圍內先后新建了桑園、牛尾河、黃柏塬、天華山、平河梁等11個保護區(qū),使陜西省大熊貓保護區(qū)總數量達到了16個。 記者今日從四川省林業(yè)廳獲悉:據最新四川野生大熊貓情況摸底調查結果顯示,全省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目前共1387只,新增野生大熊貓棲息地7個縣。 近日,一只野生大熊貓出現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zhèn)街頭(見二維碼),引發(fā)大量關注。據介紹,此前在映秀鎮(zhèn)上沒有發(fā)現過野生大熊貓蹤跡,此次發(fā)現野生大熊貓,證明四川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生態(tài)明顯好轉。 調查顯示,四川全省野生大熊貓種群棲息地面積已達202.7萬公頃,潛在棲息地面積41.1萬公頃,四川的平武縣、寶興縣、汶川縣等五個縣城為全國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前五強”。 為了更好地保護野生大熊貓,四川將在雅安市等三地試點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并將用3到5年獲取省內九成以上的大熊貓的DNA信息,實現大熊貓“個體保護”。
|